代码治理可以避免基于规则治理的缺陷,说明就治理手段而言,在数字化时代代码治理更接近于市场的现实发展状况,更符合生态对治理方案的设计要求,有助于弥补法律滞后的治理缺陷,代码治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弥补法律治理在应对科技治理方面的局限性。
像法律在物理世界的规范功能一样,区块链智能合约代码可以用来在网络空间对网络空间参与者施加某些规则和约束。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空间代码治理主体是如何利用代码技术规范逐步实现其私权力扩张的。
通过树立体现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的代码正义观,有助于建立数字时代的良好的新型代码治理秩序。代码在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和规制效力是代码之治的正当性基础。智能合约代码的运作机制中,找不到传统理论上的邀约与承诺。总之,上述这些建议和措施有助于强化法律对于不符合法律理想秩序状态的代码的规制与纠偏。同时,法律应确保私法领域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网络空间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智能合约代码的这种自动执行属性实质上是一种事前规制,面对这样一种规则,用户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在区块链智能合约代码的运行机制中,具体分为两个环节,智能合约代码形成环节的自动化是由人工智能进行的(因为它根据过去的选择来预测未来的选择),而智能合约代码执行环节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该技术可以自动执行,同时通过去中介化使支付货款和交付标的物的行为同步完成并存证。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李洪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要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修改后的《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拓宽公民参与立法途径,更好汇聚民意民智、反映民情民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摘要:全国人大新通过的《立法法》修正案规定,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要把是否保障广大人民的各项权利和根本利益作为评价立法的最高标准。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判断一项立法是否为良法的重要标准,在于是否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目标和价值,是否做到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上海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第一批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到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三要通过法律制度安排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3期。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要不断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议把关作用,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立法中的作用。
《立法法》第五条的原有规定以及新增的第二款规定,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健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公平竞争审查等法律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立法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环节,应当积极推进立法协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的核心内容,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法律制度。二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修改后的《立法法》第六十二条和八十九条还规定,法律、法规等公布以后,除了文本以外,草案说明、审议结果报告等,都应当在相关公报、网站和报纸上刊载,这有利于公众深入了解立法的目的和过程。《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要以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为重,坚决反对立法工作中的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法治统一与人民群众整体利益。
要密切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推动代表深度参与常委会立法工作。一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保健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对《立法法》修正案所作说明中,无论是阐释修改《立法法》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还是介绍修改工作所遵循的原则,都突出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确规定,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中的核心内容。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从根本上来说,在立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关心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立法法》修改工作遵循的一条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载体的功能作用,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和健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形式。
法律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并不断分化组合,立法要正确反映、统筹兼顾、恰当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等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修改后的《立法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立法的根本目标。
立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首要环节。例如,要加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法》,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和行业民主。
通过立法机关新闻发言人等机制解读法律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要认真做好代表、委员提出的或者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的研究、处理和反馈工作,为人民群众参与备案审查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推动立法高质量发展。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的尊重,是对国家提出的一种消极要求,它要求国家不能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例如禁止酷刑;而保障则是对国家提出的一种积极要求,它要求国家采取有效的组织与程序上的措施,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受他人的侵犯,或者是在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遭到侵犯时为其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王晨指出,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在立法制度上作出相关安排,确保在立法活动和立法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都能了解来自基层的情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